全运会闭幕:“体育+科技”让赛事更精彩
事件回顾
第十四届全运会27日在西安闭幕,回望过去的十二个日夜,一座城的气质因体育升华,一方人因体育与时代共振。本届全运会,既是疫情后的首次全国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中西部地区;既是首个5G全运会,也是北京冬奥会前国内举办的规格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全运会在时代的变迁中,成为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也在此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
评论
大事记
来源: 综合光明日报、央视网、科技日报等
编辑: 冷媚
2021-09-27 13:35:00
9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圆满落幕,今晚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将进行本届全运会闭幕式。闭幕式上全运会主火炬将缓缓熄灭,此外还将进行全运会会旗交接仪式等。值此特殊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全运会上的科技力量。

9月26日早晨7时30分,本届全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雨中鸣枪,半个小时后,29名男选手也踏上赛道。这是田径项目的最后两项赛事,拉开了全天31个项目的角逐序幕。随后,跆拳道、五人制篮球、三人制篮球、排球、体操、乒乓球、摔跤、公路自行车等29个小项也陆续展开最后的争夺。到晚上10时30分,三人制篮球男子成年组金牌得主在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产生,至此,第十四届全运会410个竞技项目的比赛全部结束。>>详情

9月25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极限运动馆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霹雳舞项目男子冠军赛中,上海队选手王文禄获得冠军,山东队选手吴泽锋和上海队选手商小宇分别获得亚军、季军。图为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和他们的教练员合影。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竞赛水平高!9人超12项世界纪录

“截至目前,本届全运会共有9人超12项世界纪录,田径项目创1项亚洲纪录,13人创22项全国纪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26日在第十四届全运会闭幕式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苏炳添、马龙、全红婵、侯志慧等在全运会上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水平。以王芝琳、苗婉茹、张博恒等为代表的一批“00后”“05后”小将展现出了超世界纪录的强大实力,上演了“青春风暴”,彰显了中国在跳水、射击、体操、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的人才厚度。>>详情

回顾“十四运”超燃开幕式

9月15日20时,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

在开幕式文体展演第三篇章《中国梦》的《创新未来》节目中,线幕和地面投影营造出全景沉浸式的海底世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逐梦深蓝到砺剑长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追赶跟跑到超越领跑,大国重器凝结着中国人民砥砺奋斗、自主发展的智慧成果。“蛟龙”潜海、“嫦娥”奔月、“天问一号”……国家重大科技成就中也浸透了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详情

智慧场馆让全运会更“好看”

今年的全运会上,除了奋勇拼搏的运动健儿,承担各项赛事的体育场馆也成为赛场上的一大亮点。得益于无处不在的科技元素,智慧场馆的打造不但让西安有了新的城市名片,也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好看”的全运会。

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由主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三大建筑组成。其中,曾承担开幕式演出、可容纳6万名观众的奥体中心体育场,不仅拥有国际顶级标准的400米橡胶跑道和标准足球场,还是国内首座实现5G技术全覆盖的智慧体育场。>>详情

西安奥体中心安装六大智能化系统

西安奥体中心设计安装有六大智能化系统,集体育竞技、观赛体验、媒体转播、全程服务、智慧安保于一体。

不仅高科技,更加高颜值。西安奥体中心俯瞰犹如一朵巨型石榴花舒展绽放,近看又似丝绸缎带般柔美飘逸,如今已经成为古都西安的新地标。>>详情


图片来源:央视网

“智慧观赛”技术成规模应用

本届全运会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智慧观赛”技术成规模地应用于国家顶级体育盛事。

智慧观赛与传统观赛最大的不同,是观众首次掌握了观赛的自主权。传统看比赛,导播决定了观众能够看到那些画面。而智慧观赛的方式是在比赛馆内布置了百余路摄像机,通过视频融合技术拼接成了一路画面。

“举例来说,我们曾用72台摄像机完成了一场篮球比赛的视频录制,观众只需要带上VR,就能够360度全景式沉浸体验比赛,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陕西移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观众甚至可以在比赛中选择虚拟座席直播观看比赛。此外,观众还可以自由选择4个比赛视角:主客视角、VIP视角、巨星视角和裁判视角,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欣赏体育比赛。>>详情


图为工作人员在介绍智能自动气象站运行情况。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摄

智慧气象为“十四运”保驾护航

不同于往届全运会仅在一个城市举行,十四运会赛事遍布西安、宝鸡、渭南、杨凌、汉中、咸阳、延安等地,赛事服务范围广、链条长。如何为每一个场馆、每一场赛事提供精准精细服务?这让气象人颇动了一番脑筋。

前店后厂,反复研究、实践,最终确定这种气象保障服务模式。十四运会气象台场馆服务中心主任徐军昶介绍,组委会、各执委会气象保障部,奥体中心等各个场馆气象工作人员,以及移动气象台等是“前店”,而十四运会气象台、陕西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及各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等是“后厂”。

正是基于这种模式,从圣火采集到各种赛事,再到开幕式,他们提供的服务堪称完美,受到组委会及各方的频频点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