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工业区改造的“株洲样本”

2021-06-22 08:22:2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矫阳

深瞳工作室出品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试点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7年过去了,作为其中之一、被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成功完成了搬迁、治污,转型发展也已现雏形。]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策划 刘莉 

每天,建成后的清水塘大桥照片,都会被刘朝晖脑补一遍:湘江奔流清澈,百舸争流,两岸绿草如茵;间或,有白鹭成群掠过。红色双层钢桁架拱桥卧于江上,和着倒影,一种“缥缈飞桥跨半空”的境界,扑面而至。

桥西,是株洲市主城区;桥东,是清水塘老工业区。

6月中旬,刘朝晖期盼的这座湘江最美大桥,已初展芳容。“全长2175米,主跨408米,将于年底完成主拱合龙。”中交三航局株洲清水塘项目部大桥工区负责人霍振东说。


建设中的株洲清水塘城市公园效果图

清水塘老工业区,株洲市曾经的名片,也是曾经的痛。

500多根烟囱齐冒黑烟,重金属污染物横泄湘江,一度是这里的写照。“如今,一座崭新的生态文化科技城,正取而代之。7月1日,新建占地400亩的清水塘城市公园即将开园。”作为清水塘一家已关停企业的退休职工,今年已80岁的刘朝晖,见证了这个老工业区从初生、辉煌、重污染,到如今重塑的全过程。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试点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7年过去了,作为其中之一、被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成功完成了搬迁、治污,转型发展也已现雏形,被国家发改委称为“一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株洲样本’”。

那时天上的太阳,就像一个红灯泡

“即使关严窗户,夜里仍被呛醒。污染太重,不锈钢防盗网也生锈,三四年必须换一次。平日,天空灰蒙蒙一片,太阳就像一个红灯泡。”对于一直居住在清水塘的李文明来说,数年前,看星星月亮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南部,北邻省会长沙。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是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

清水塘,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三山环抱,南临湘江。

“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在清水塘重点布局冶炼、化工工业,区内企业密集,其中不乏株洲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株冶)、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盐株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工人总数超过5万人,年创产值近300亿,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

光鲜的背后,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清水塘“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株洲市总排放量的2/3,是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


搬迁改造前的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末,株冶竖起一座133米高的烟囱,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烟囱”。这根烟囱和株洲市密密麻麻的烟囱一起,主宰了城市的“天际线”。

“小时候,烟囱就是城市的荣耀。”爱好摄影的张湘东回忆说,烟囱越密、冒烟越多,代表一个企业、一个地方越红火。在他的镜头里,“亚洲第一烟囱”是株洲的地标,如同今天的网红景点。

“亚洲第一烟囱”所在地,是株冶锌焙烧分厂。陈泽闽在烟囱底下工作了20年,“上班白口罩、下班黑口罩”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状态。

那个年代,清水塘地区连晴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气的味道是酸溜溜的,渠水黄绿斑驳,土壤不时变成铁锈红、矿渣黑、尾砂黄……为了照片好看,张湘东会在暗房里小心翼翼地将底片里的烟雾涂抹掉。

全长4.06公里、流经清水塘区的霞湾港,于清水乡建设村砂石码头下游100米处汇入湘江。

“株洲人都知道,这里曾是湖南最大的工业排污口。”李文明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霞湾港工业废水五颜六色,川流不息流往湘江,有时浑浊如牛奶,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异味,被讽刺为“五彩港”“牛奶港”。由于超标排放等原因,历经长年累积沉淀,霞湾港底泥中汞、镉、铅、砷等重金属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湘西、长沙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希望,湖南发挥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

综合治理湘江流域,按下了“快捷键”。

2013年9月,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召开,湖南省委明确提出,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改造清水塘老工业区刻不容缓。

“企业搬迁后,我的退休金一直在涨”

如何治理清水塘老工业区污染“顽症”,成为摆在株洲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大难题。

“关于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发展,决策者进行过多次讨论。”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冯建湘说,要么在不改变现状条件下推动绿色转型,成效不大,但短期内仍保有一定财政收入;要么整体搬迁,但成本很大,短期内财政会有损失。

2014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清水塘老工业区赫然在列。

“通过开展搬迁改造试点,积极探索创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组织模式、资金筹措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土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全面深入推进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供示范。”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株洲市壮士断腕,下决心开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但是,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企业怎么搬,新城咋规划……种种关隘,横亘在决策者面前。

在全面摸清企业情况的前提下,株洲市试行“土地收储+搬迁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政策,以2014年7月旗滨玻璃株洲生产基地停产搬迁为标志,拉开了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的大幕。

2017年2月18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这场硬仗,以“伤筋动骨”换取“脱胎换骨”。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办公室搬到了清水塘,200多名工作人员挂图作战,一企一策,因企施策。

职工家属上万人的株冶,走了一条“经营”路线。收储2000多亩土地,以此为抵押,从银行融资,以解搬迁补偿款难题。

李军怎么也不会相信,60余年的株冶,真的要搬离株洲。

“开始都有些茫然,不知道未来如何。” 50岁的老职工李军,几代人都在株冶工作生活。

李军全家并没担忧很久。针对老工业区关停企业职工去向问题,政府给了很多指导意见。一部分跟随原有产业走,一部分提前退休,还有一部分人跟着清水塘后续产业走,即“政策安置一批、搬迁转移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择业一批”,多种选择。

株冶新基地要搬迁至衡阳,距株洲200公里,李军全家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选择。为留在株洲,李军选择了内退,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随后在政府招聘网站上,应聘到一份清水塘环保监督员工作,月薪6000元。

“迁至衡阳后,株冶效益很好,我们的退休金也一直在涨。”月入过万的薪酬,令李军的生活十分舒心。

2018年的一个冬日,大雪纷飞。株冶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炼炉熄火,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同时,一个绿色智能化大型有色冶炼基地在衡阳水口山崛起。

刚刚投料生产的株冶锌项目引进了1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基地全部建成后,铅锌冶炼产能将缩减一半,年营业收入增加3倍。“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大气排放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特别排放标准。”株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献忠说。

株冶的搬迁改造,是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市场资金技术治污,霞湾港有鱼了

张湘东可以修改影像,而要消除现实中的污染,却非一日之功。

仅治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就需投入2亿多元,搬迁一座老工业区,更需要一笔巨资。

株洲市大胆试水,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将“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地流转”引入市场机制。

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行债券、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让参与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取回报,霞湾港2亿多元的治理资金一下就有了保证。此后,株洲市污染治理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共筹集污染治理资金200多亿元。

2017年8月,株洲市发布公告,启动清水塘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项目招商。项目总投资约80.8亿元,合作期限25年,其中建设期5年、运营期20年。

“合作内容包括,产业新城发展全生命周期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及产业发展服务等。”株洲中交清水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清水塘公司)总经理栾宏说,政府决心坚定,以未来20年预期,换取一个崭新的清水塘。

经公开招标,2017年12月6日,以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中交三航院组成的联合体,从120多家大型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迈出清水塘生态新城建设第一步,中交清水塘公司随即成立。

沉积了60多年的重金属、有机和农药类污染物如何清除?

中交清水塘公司不惜成本,筹建起一个高标准工地环境实验室。

12间功能室,配备了包含国内外先进原子吸收(火焰+石墨)仪、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在内的各类仪器共计36台。“相关认证已达到国家CMA认证硬件标准。”实验室负责人杨挺说。

清水塘环境治理项目涉及居住、商业、绿地等类型,污染土治理方量达140多万立方米。

“大面积、多层次(污染程度、污染种类复杂)的土壤、水体、废渣等污染,涉及50家企业。”栾宏说,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类、石油烃),污染程度国内罕见。

中交清水塘公司联合多所科研院所,与专业土壤研究机构合作,拿出总投资的30%,开启区域内土壤治污。

“针对未来新园区用地需求,将有毒的土壤分类处理。包括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填埋场填埋、资源化利用(如送水泥窑烧制水泥和送砖厂烧制砖块);含有机污染物的可采用热脱附等技术等。”栾宏说,最严重的霞湾港,4.2万吨底泥,全部进行清淤处置,同时,对排污口进行截污整治,对河堤进行生态修复。

目前霞湾港水质已由整治前的四、五类,达到二类。“过去霞湾港是不毛之河,如今水质得到很大改善,霞湾港都有鱼了。”环保志愿者刘庆说。


老工业区退出后,株洲市在清水塘描绘新的未来。图为正在建设中的清水塘大桥效果图。

中国动力谷,四个产业功能区雏形已显

老工业区的退出,把清水塘恢复成了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要描绘崭新的未来。

集火车、飞机、汽车动力于一身,“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株洲市强化拓展这三大动力优势,集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资源,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由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等构成的“3+5+2”现代产业体系。

“1年初见成效,3年大见成效,5年完成综合治理,10年建成新城”,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时间线。

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日渐清澈的湘江西岸,清水塘大桥工地,有座钢架顶端,安放了一台自动照相设备,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拍摄一张清水桥建设的照片。

“快1000张了。”自开启清水塘老工业区清污重建后,栾宏就有意在各工点布局连续摄影,新城建成之际,这些影像必将构成一幅清水塘变迁的恢宏长卷。

连续影像中,现在的清水塘是什么画面?

“环保大道竣工通车,五条市政道路完工,城市公园很快开园。清水塘大桥、综合电力管廊、霞湾港生态保护带等十多个基础设施正加速进行。”栾宏说。

一座碧水蓝天,绿树成荫,基础设施完备的新清水塘,开始喜迎一个个科技创新型企业。

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梁稳根感受到了株洲市政府改造清水塘的决心。经审慎考虑,这位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决定将石油智能装备与区域研发中心(总部基地)落户新清水塘,投资50亿元,并带动上下游产业50亿元。

6月下旬,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基本完成。“我们重点引进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工业机器人开发、3D打印、智能机床、工业化智能设备等高端智能硬件创新企业。”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几乎同时,绿地、阿里云、百度也纷至沓来。一个集高端智造、科技创新、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个产业功能区的新清水塘,雏形已显。

6月12日,据中交清水塘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入驻新清水塘的企业已近600家,其中涵盖了株洲国科半导体项目、百度自动驾驶创新示范项目、中科存储芯片项目等38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项目。

站在湘江以西望对岸,依稀有十几根老烟囱,犹如一幅剪影,映衬着一座日新月异的生态文化科技新城。“这是为清水塘留下的工业记忆。”栾宏说,我们将融合5G、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此构筑集体验娱乐、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多元业态的一站式工业遗址科技体验园区。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