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创新“红利”激发活力,携手港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1-10-14 10:58:5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叶青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短短3年间,遍地荒草的深圳光明科学城“长”出一座座“创新”高楼。今年4月,紧挨着深圳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一江之隔的广州南沙科学城,以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等科学领域。

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广东“十四五”科技发展中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10月13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同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并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项目,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会上说。

发布会现场。广东省科技厅供图

以“1+2+7+10”谋篇布局

创新,让广东这个“大块头”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新冠疫情防治科研攻关走在全国前列……

迈入“十四五”,广东如何打好科技创新牌?“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致力解决制约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龚国平说,广东“十四五”科技发展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突出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先行先试的广东,敢闯、敢试、敢于向体制机制发力。记者了解到,广东一方面着力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如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试行“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另一方面,将着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奖励体系、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等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

“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改革举措不断深化,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积极向港澳开放。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已享受到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启动建设了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近日,大湾区再添重磅消息,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优化完善实验室布局,打造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高校,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龚国平点出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深层意义。

他表示,将携手港澳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之重器”建设,进一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合作载体作用,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

2025年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共识。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从2015年末的54.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1.86亿元,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但我省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需补齐短板。”龚国平直言。

为此,“十四五”期间,广东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到202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如何作为?广东路径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补短板、锻长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广东将实施“强芯工程”与“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

龚国平表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责任编辑: 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