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暗夜中的一束光,帮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2020-03-18 19:40: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回家”,成为这几天前线的热词。患者,痊愈了,回家了;医护拼搏了,凯旋了。那边殷殷期盼,这边魂牵梦绕,“白衣天使”们完成了中间的摆渡。正如日记中所言,我们每个队员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看着一位位患者从重到轻再到痊愈回家,我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无论是凯旋者,还是坚守者,患者的这句话成为白衣天使们付出的温暖注脚:“你们是暗夜中的一束光,帮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94岁的刘奶奶出院了!

3月16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晴

王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主管护师

下大雨的那天,我们十七病区接收了一位患者,这是一位情况有些复杂的老奶奶,因为她已经94岁高龄。

刚入院的时候,刘奶奶病况很重,血压高,精神特别差,不停咳嗽,憋喘严重,尿频,因为年纪大行动不便,口罩和氧气面罩会不时脱落;我来自心外重症监护室,各种情况的病人都见过,但刘奶奶是我从业16年以来照顾过的年龄最大的病人。所以,我们都很担心她的病况。

但在住院的第21天,刘奶奶要出院了!这简直是我们援鄂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刘奶奶自己。

上午,当我们告诉刘奶奶可以出院的消息,老人家非常兴奋,坚持要自己收拾东西。下午,非要自己走着下楼,看到我们脸上的担心,她就跟一个爱逞强的小孩子一样说:“你们让我站了起来,我就走给你们看”,当着大家的面,在病房里给大家走了一圈,虽然病房不是T台,刘奶奶也不比模特,但在我们眼里,九十四岁的老奶奶大病初愈后蹒跚而自信的步态比T台秀上的模特更好看。

在刘奶奶住院的21天里,她的情绪起伏很大,一会一个样子。我们像对待老小孩一样陪她说话,陪她玩,给她弄好吃的;周敏护士长知道刘奶奶喜欢吃面条,让医院食堂特意做给她吃;她不会用呼叫按钮,我们就一次次地教给她有事就用按钮呼叫;她便秘有点严重,我们每个女队员都会给她用上开塞露,扶着看着她上完厕所;她年龄大,又尿频,下半夜我们队员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对她巡视一次,随时应付她的各种情况……

一切仿佛是在幻觉中。刘奶奶从一个一度拒绝打针,不太配合治疗的重症病号,到今天无病一身轻地坐上出租车,兴奋地驶向自己离开了很久的家,走之前还舒展着满脸皱纹给我们“耍了一次活宝”。

九十多岁的人啊,从她的身上,我们每个队员心中都在感叹着生命力量的强大。

转眼间,从到达武汉到今天已经37天了。在这期间,我们每个队员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看着一位位患者从重到轻再到痊愈出院回家,我们由衷地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然,我们更期盼病区里每个病人都能像刘奶奶一样,出院回家,都这样“走”给我们看。

再次请战!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3月17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阴

王小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胸心外科主治医师

3月17日,今天应该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天。

因为今天是首批援鄂医疗队踏上返程的日子,而我们医疗队在今天将再次请战。我们即将要转战武大人民医院,去更加艰苦的战场。

朋友圈里发来一条条援鄂医疗队正在有序分批撤离的滚动直播。朋友们也都发来欢迎回家的消息,当然还有永远离不开的主题那就是“火锅”。很多人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其实大家最难做的可能还是如何跟家里人说,我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并没有跟我的家人说,我知道他们这段时间比任何人都更操心。对于女儿的期待和相约,前前后后我已经多次失言。我不想看到她那失望的样子,我特意等他们睡了,才跟我爱人说的。

晚上我们所有的队员都在请战书上签了字安了手印,我弟还专门给我发了微信说,“哥,我永远支持你”。其实亲人的支持胜过一切豪言壮语。有朋友问,疫情不是控制了吗,怎么还要请战?别的医疗队都回来了,为什么又不回来了?我想说这一切还是因为那些放不下的人,就像我们的56床一样。要知道武汉尚未痊愈,现在还有三四千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危重患者,他们也是一个个其他医疗队放不下的那个人,更是一个家庭放不下的那个人。

我们都知道剩下的都是一道道难闯的关,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我弟说感觉我们像当年的“川军”。重庆解放碑的抗战胜利纪念碑镌刻着川军的伟大。川军无论是装备、补给、医疗、待遇都无法与国军相提并论,但在抗日战争历史中,这支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所有的大型战疫,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法西斯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川军在抗战中以硬战、死战闻名,每次作战都身扛“死字旗”,舍生忘死誓与日寇厮杀到底,正所谓 “川军从未负国”和“无川不成军”,川军是正面战场抗战的决定主力,川军司令官刘湘死前留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83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学着父辈的样子,虽然没有他们那样伟大,但都没有退缩,义无反顾的背上行囊继续前进,就像在请战书里写的“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回来之后我第一时间跟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抗疫一线的校友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半夜很晚还没有睡着,辗转反侧,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想如何动手。我知道接下来的斗争更加激烈,面对的情况将更加严峻,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我想说,最困难的阶段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老人们也和小朋友一样可爱

需要我们去哄、去鼓励

3月15日 黄石市中心医院 多云

陈凡 南京市儿童医院护师

疫情已经接近尾声,监护室里的病人有的好转去了普通病房,有的已经转到定点隔离区观察,还有的给我们留下了遗憾的回忆。今天又管了13床的老爷爷,交班时我问他:“还记得我吗?”他朝我点点头表示记得,我有点激动。因为我上次护理他的时候他还上着呼吸机,而现在他已经撤掉了呼吸机改成高流量给氧,就连气切套管今天都计划要换成金属方便后面进行堵管。中间隔十几天,他原来还记得我,既为他感到开心又觉得很温暖!

为了让他锻炼心肺功能,医生决定要让他下床活动。给他上完所有治疗以后,我们医生一起协助他坐到轮椅上。

由于他的身体机能还没恢复,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对他来说确是十分艰难,我们几乎是把他抬到上去的。

等把老爷爷安置好之后,发现他已经大汗淋漓,扶着他趴在桌上缓了一会儿才好转。由于身上还有管道,也要吸氧,所以只能在床边活动。

我们给他拿来了报纸,报纸上刊登着很多医护的照片,问他认不认识,他都摇摇头,我们笑着问他是不是因为带着口罩,就认不出来了,他朝我们笑着点头。其实我们也一样,戴上口罩我们都认识,摘了口罩就分不清了,只熟悉大家的眼睛。

坐了十几分钟,老爷爷就有点吃力,坐不住了,我们又将他抬到了床上,等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我问他今天下床活动舒不舒服,开不开心,他点点头,朝我竖了大拇指!这一瞬间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这可能就是护理工作的魅力所在!

看到他恢复得这么好,感觉一切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在黄石的这段时间里,见到了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虽然与我平时护理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区别,却也有着可爱的一面,需要我们去哄、去鼓励!

疫情即将结束,我也会继续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

请放心!我在病区,随叫随到!

3月18日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

邵莲桂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护师

犹记得,为我送行的那天,爸爸妈妈偷偷在一旁抹泪的场景……接到紧急驰援湖北武汉号召后,我临危受命,肩负着附院人的责任与担当,暂别亲人逆行驰援湖北,初心于怀,使命在肩。

在疫区的医院里护士需要承担病人所有的护理工作和病区保洁、消毒工作。病人输液、抽血、采集咽拭子、重病人病情巡视观察、发口服药,发饭,垃圾打包、病房和仪器的消毒等等。为了节省防护服,我们总是坚持完成更多的工作。在工作中给病人扎留置针是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患者血管条件不好,戴着两层手套的护士们,摸不到病人的细小静脉,没有手感。护目镜起了雾,看不见也摸不见。怎么办呢?眯着眼睛仔细看,深呼吸,让自己更平静地触摸病人血管走向,每扎完一针,防护服下的汗水滴答滴答直流。四十多个患者依次输完液,早已是大汗淋漓,头重脚轻。虽然工作量大,但我们从不叫苦,每一次及时地巡视病房,每一次都会轻声地问询,向这些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传达:请放心!我在病区,随叫随到!

夜晚的病房里静悄悄的,一个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年轻的护士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里,对病人嘘寒问暖,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照顾了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一位阿姨说:“你们是青海来的,好远啊,辛苦了!”我告诉她,“全国人民都是一家人,我们一起加油”,朴实的话语给了患者坚定的信心。这位阿姨出院时很高兴地和我合了影,“耶!我们战胜了病毒,重获了新生”。此时此刻,我们发自内心的骄傲!

但经过考验,我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坚信,我们一定会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光荣胜利,换取全国人民的美好明天。(科技日报 金凤 记者 王延斌 雍黎 张蕴 通讯员 王文斐 唐楠 约稿整理)

责任编辑: 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