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师的“扶贫菇”:种下“林荫经济”,成就绿水青山

2020-11-18 20:44:5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翟荣惠

尽管已是立冬,但在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的万亩杨树林下,一片片泛着酒红色或红褐色光泽的大蘑菇仍然坚挺,它们“粗腿儿,肥盖儿”的形象憨态可掬,又因浓郁可口的风味而火遍市场。

眼前,这片蘑菇基地的拥有者,是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三个学生。

“这些大蘑菇的学名叫大球盖菇。”指着蘑菇,这些创业者笑言,大球盖菇“粗腿儿,肥盖儿”的外表之下不是脂肪,而是蛋白质、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正因为此,它们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力荐,贴上了“营养、健康”的标签。

好蘑菇,不好种。因此,学生们将老师请过来,在解决“疑难杂症”中学习真本领。他们的老师,便是姜淑霞。

求学时代,三人跟着姜淑霞研究蘑菇,种植蘑菇;毕业后,他们志向相同,联合创办了以推广大球盖菇菌种制作、林地栽培技术为主导的食用菌公司。对创业者来说,将学识落地向来意味着挑战,好在遇到任何技术难题,姜老师永远是他们的后盾。

与其他食用菌相比,大球盖菇种植较为简易、粗放。

一般过程是将栽培基质堆积发酵,铺到栽培床上,播种后再上一层覆土和覆盖物,发菌催菇后大蘑菇就会蓬蓬勃勃生长起来。栽培的基质,可以是玉米棉花秸秆,可以是苹果桑树枝条,也可以是碎木屑、玉米芯之类,经过适当碾压、打碎处理,再加上营养土、草炭等配料。

姜淑霞团队热心,她们为学生服务,更为全省成千上万的农民服务。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她们为山东省十几种常见、量大的农林产业下脚料做了60多个配方,筛选出10种高产的基质配方,方便种植户们就地取材,降低栽培成本。

说起来简单的技术,但对生手来说还是困难重重。

泰安种植户在底料发酵的过程中,翻堆不及时,里外温度不均,里面热得发臭了,表皮儿的温度却一直上不去;济宁一家种植合作社在播种后,因覆土技术不到位,蘑菇长时间只见菌丝不见长个头。

姜淑霞认真查看,提出方案,药到病除。

从2015年起,姜淑霞参加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基层行”活动,足迹遍布山东省内多个县市,主要就是讲大球盖菇的种植;不少单位派到地方的“第一书记”,也请她去讲课。

大家都把大球盖菇叫作“扶贫蘑菇”,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亩林地产量能到3500公斤左右,一公斤价格30元,一亩大球盖菇能卖到一万三四。姜淑霞等人的努力,使得大球盖菇在全省、全国迅速发展,山东省十几个地市都有栽培,百亩以上的基地有十几处,面积总数达到近2万亩。在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大球盖菇产业大会上,姜淑霞都应邀作报告,好评如潮;贵州省、湖北、河南省等省产业扶贫大会上,姜淑霞也是重要报告人。

她的努力,得到整个产业好评。

热心的老师,高明的教授,推广的高手,这三重身份集中在姜淑霞身上。她明白,所有的认可,源于踏实细致的研究工作。

她在山东农业大学基地的大棚里,一季季的反复试验,选育出适合不同温度的10多个优良菌种推广,并培育出大球盖菇“山农球盖3号”,该品种不但高产,生长周期也从65天缩短到45天。桑树枝条中的野尻霉素降血糖是业内常识,但是如何把桑枝基质中的野尻霉素富集到大球盖菇上,也是业界难题。三年摸索,姜淑霞找到了简便办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不仅在德州夏津,在济宁任城,在日照,在潍坊都开始种大球盖菇了。好蘑菇让老百姓们致富了,姜淑霞也找到了幸福感。

在注意力集中到大球盖菇上之前,姜淑霞一直是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研究。属于林下经济的大球盖菇,让她找到了两个研究方向的结合点。推广大球盖菇,也让百姓见到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看到了生态效益。”

同事多年,刘振宇教授对姜淑霞有一句精准的评价:姜淑霞老师推广的是林下经济,实际上是做的是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成就的是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