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阅读障碍成为影响孩子学习的“绊脚石”

2021-02-23 16:24: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王乾力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和提前放寒假等原因,小朋友们在家学习时间也相对增加了,很多父母在辅导他们写作业过程中,常常心态崩溃,甚至质疑自家小神兽“不聪明”、“不努力”、“不上进”。

大多数家长可能不知道,这些孩子可能看到的文字与正常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如扭曲、叠加、“拥挤现象”等,这其实是一种病——“阅读障碍”。

今年1月底,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3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首次把阅读障碍这个普遍存在,但并不被大多数人认识的生理、心理疾患带入公众视野,从而引起广大家长、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大家开始对“阅读障碍”这个热词有了初步了解。

“笨小孩”可能被误会了

上面提及的阅读障碍,通常是指发育性阅读障碍,意思是说个人具有正常的智商,在接受教育和社会文化机会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器质病变或精神病史,然而在阅读和拼写中却表现出特殊困难。

就此,广州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临床视光与眼保健学组委员、中国眼镜协会视光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障辅助技术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促会眼视光学与眼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新梅眼科医院院长王新梅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类在认知学习过程中,7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若视觉功能有了问题,就会给智力、语言、心理、行为发育带来偏差,而不仅仅体现为阅读障碍和学习困难。

概括起来,阅读障碍通常与视功能和心理状况脱不了干系,比如斜视产生的抑制、复视、混淆视等异常。特别是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拥挤现象”,就是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的识别能力要高的多,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弱视儿童中,对阅读和学习构成了直接挑战。其他如调节障碍、调节参差、未矫正的远视、散光等都会造成阅读速度慢、学习不持久、易疲劳、头眼胀痛等难言之隐。

王新梅医生在眼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儿童青少年,他们在沦为“差生”的同时,往往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如癔病性青光眼、癔病性高度近视、抽动障碍、多动症等,甚至还有小患者因为斜视、弱视而致幻听幻觉、精神分裂的情况。

因此,尽快形成规范的适合国人的阅读障碍诊疗体系,对于儿童生理、心理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阅读障碍有哪些异常表现

那么,阅读障碍的少年儿童有哪些异常表现?王新梅博士介绍,一是阅读认知障碍:不能说出文字正确名称、音调念错、无法正确进行词句的分节、重音读音或分类等障碍;在临摹图画时,分不清主题与背景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画或少一笔,经常搞混形近的字,如把“视”与“祝”弄混,将Q看成O。二是阅读记忆障碍:背诵速度慢、不能回忆起所读的内容,刚学过的字就忘记,听写成绩很差。三是口语阅读障碍:朗读时遗漏字、加字、念错字、写错字、替换字,且诵读速度慢,长时间停顿或不能正确分节,多音字读错。四是阅读理解障碍:不能从听读的资料中得出结论或推理;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连贯、不流畅,抄写速度慢。五是行为发育缺陷:学龄期儿童多伴有语言技能障碍、拼读障碍、计算障碍,以及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掌握事物的顺序有困难,如数学公式、乘法口诀等;辨析距离、方向、时间等概念有难度;完成读写作业非常容易疲劳;整理书本、纸张、玩具力不从心,写字时很难掌握空间距离;几乎做每件事都有些反应过度。

尽早建立适合国人的评估体系

早在19世纪,国外专家学者就对英语阅读障碍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约有5%的学龄儿童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其中75%为阅读障碍。调查数据还表明,20-25%的儿童视力问题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后果,其中视力、屈光状态、视觉分辨能力、背景感知能力、视听整合能力、视觉空间感知能力、视觉闭合分析能力、融像能力等都会削弱阅读能力。按照保守数字5%至10%估计,我国现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面临阅读障碍症的困扰。

由于字母文字阅读障碍研究开展的较早,目前国际已经有了标准化的阅读障碍检查和评估方法,评估内容涉及以上10几个方面。有些国家已形成规范,学龄前儿童均需要接受相关检测,低常者需给予相关训练干预,康复后才能入学。

结合国际先进经验,王新梅博士团队也对阅读障碍诊治做出了有益尝试,他们随机选择了某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设计典型测试题目涵盖视觉辨别能力、图形恒定性、阅读模仿能力等多个指标。基于孩子的答案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表现超常的学生占12.7%,具备较好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较强、思路清晰,超过同龄孩子的认知能力发育;处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占76.6%,阅读分析、记忆、模仿能力正常,这部分人群占据绝大多数;低常的学生(含放弃答题)占10.6%,其认知能力、阅读分析、模仿和记忆能力低。在与老师沟通测试结果后,证实上述分析与孩子的日常表现是相符合的。

王博士表示,他们团队将继续探索,争取尽快建立适合中国人的一套阅读障碍评估体系。

治疗上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王新梅医生在临床实际诊疗中,发现大部分阅读障碍与视力、视功能异常相伴行。所以在治疗上一般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视觉、视功能问题,二是心理障碍,诊疗流程首先要有完整的眼视光、眼科检查评估,若发现异常,需要优先处理眼科疾患,同时准确了解就诊儿童的心理情绪。

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予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多动、抽动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障碍等神经行为异常表现比比皆是。很多这样的患儿经常以频繁的眨眼、挤眼的怪异表情而首诊于眼科,严重的孩子不时地耸鼻子,面部抽搐,就是人们常说的抽动障碍。

这样的儿童,大部分会检查出眼部或视功能的异常,如散光、近视、屈光参差、斜视等毛病。这就提示,在解决眼科隐患的同时,还要与家长沟通,孩子的症状是否与心理情绪有关,比如老师同学关系、父母家庭现状,提醒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换句话解释,在诊疗眼科疾病的同时,也要考虑有无心理疾患在作祟。

唤起全社会对阅读障碍的重视

王新梅医生指出,阅读和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被贴上愚笨、懒惰、不爱读书的标签。而实际上,这些孩子都具备正常的智力,却因为偏见而被误解,常常伴随成绩上的打击、家长粗暴的斥责,而酿成心理健康隐疾,如抑郁、焦虑、暴躁乃至精神分裂。

王医生的一位眼视光同行朋友非常遗憾地对她说,“我小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一看书就头疼,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终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后来成了眼科视光师才发现自己是远视,幕后黑手是近距离用眼引发了长期视疲劳头痛,进而无法专心致志的上课和写作业。如果父母有这方面知识,带我到医院眼科,配上一副合适的眼镜进行纠正,我今天也可能读上博士了。”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撰文指出,阅读障碍会使儿童在班级里总是处于差生行列,长期笼罩在这样的阴影里,必将有损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落入“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既定心理“陷阱”,进入社会后很容易被边缘化,无法融入主流群体,就业前景黯淡,甚或走向极端,滑向犯罪的道路。

就此,王新梅博士补充说,虽然阅读障碍不可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增强阅读能力和水平。作为眼科医生,我们应该秉承职业精神,承担起临床专业工作者的职责,帮助这样的儿童度过艰难的时期,在他们成长及心智发展过程中,及时赶走阅读障碍的“拦路虎”。

责任编辑: 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