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申宽:授业解惑,不止于讲台

2020-06-30 13:16:48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路霞 张景阳

路霞 科技日报记者张景阳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扎兰屯市有这样一位科技特派员,他扎根农村、心系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地进村入户,足迹踏遍乡村田坎。他将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退休后依然如故,始终放不下手里的研究,让技术长在泥土里。他就是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扎兰屯职业学院研究员陈申宽。

在科技部最新发布的《科技部关于通报表扬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的通知》中,陈申宽名列其中。这是对陈申宽多年来投身科技工作的再次肯定。

从讲台走向田间地头,陈申宽用信念和创新,诠释了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和科技特派员在创新助力产业、科技助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把学问做到田间地头

虽说几十年都是拿粉笔在讲台上授课,但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每每一到田间地头,陈申宽便瞬间进入角色。在他看来,教授知识应该在讲台上,但是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教授技术,就一定要走下讲台,走入田间。

他在学校与田间地头之间来回奔波,从不感觉疲惫,将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朋友。如今,陈申宽与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大河湾镇、卧牛河镇已经结缘20多年,这3个乡镇有多少村、有多少农户,村里发展什么产业,这些问题陈申宽讲起来头头是道。

1997年开始,陈申宽和他带领的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便深入到成吉思汗镇永和村、繁荣村、大旬村、新站村,大河湾镇东升村,卧牛河镇长发村、富裕村、四道桥村等地,常年入村入户入园区,讲政策、讲产业、讲科技。陈申宽早就成了村里的熟人,村民们说:以前干部下乡,就像蜻蜓点水,也解决不了多少农业生产上实际问题。陈教授不一样,他隔几天就来一次,给我们讲课,帮我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43月,陈申宽牵头成立了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始终积极探索本地区的科技创新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系统化的服务模式和资本化的运作方式,将农科教、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筛选出熟化的、能够落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研究所与满洲里市先锋生物科技公司合作,为该公司生产菌剂产品并在种植养殖上应用推广;与鑫城公司合作成立呼伦贝尔小东河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建成了扎兰屯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与杨旗山公司合作成立了内蒙古蒙东渔业产业研究院,共同承担了呼伦贝尔市土著鱼繁殖与推广项目;为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组织8大标准体系、大豆、玉米体系规划及有19项产业标准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验收发布。

“我们还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了大豆、玉米、牧草、苗木、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展示,为职业学院师生、职业农民、专业部门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领导提供参观学习的平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将本地的特色产业推到农业生产中,推到农民心里。”陈申宽介绍说。

让产学研助推乡村振兴

1976年,陈申宽毕业于扎兰屯农牧学校农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0年。他先后被自治区畜牧业厅7次评为优秀教师,5次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呼伦贝尔市优秀科技人才,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名师和全国农业职业院校名师,并入围中国职教人物,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

在学生眼里,陈申宽严谨认真却又不失温和,对待教育的态度更是一丝不苟。自从成为科技特派员,陈申宽灵活地在教书育人和科技特派员两种角色中自由转换,废寝忘食研究新技术的同时仍然不忘为学校、为学生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此,陈申宽自己有两个重要的认识:“首先,作为技术服务工作者,要为农民授业解惑,就必须走下讲台,走进农田;其次,学校与产业应该是互通的,双方之间的合作更能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作为学院与合作社、企业的合作代表及各项校企合作活动的牵头人,陈申宽帮助学院与本地区多家乡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中,针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技术指导,为地方乡镇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目前,学院与呼伦贝尔市小东河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扎兰屯扬旗山水利公司、扎兰屯市龙翔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等乡镇企业达成合作关系,通过对乡镇企业提供科技帮扶,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学院组建教师科技帮扶团队,建立驻大兴村博士工作站,陈申宽带领团队针对帮扶村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围绕致贫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让科技帮扶更具成效性和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陈申宽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所,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指导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的问题。在陈申宽的指导下,研究所分别建立了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呼伦贝尔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协会微信公众号平台,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新品种、新药肥、新信息、新政策通过公众号及时传播辐射,起到了学、研、产、用一体服务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的作用。

将科技服务进行到底

2016年扎兰屯市气候反常,降雨时多时少,导致农作物普遍减产。南木鄂伦春民族乡长发村贫困户杨富东一家5口人,种了50多亩玉米,收入却由人均1000元提高到人均5000元。

多亏有了陈老师,给我送来了免费的玉米种子和玉米专业肥,还亲自指导我种植,让我在反常之年喜获丰收,真是太感谢他了。杨福东激动地说。

虽已退休,陈申宽热情丝毫不减。他说:“只要我还可以工作,就要将科技服务一直搞下去。”他积极为学校及行业搭建平台,建立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团和科技服务咨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围绕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他推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专业人员、乡土人才及相应的企业单位集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培育样板创客空间。

以创新为形式,以实践为手段,陈申宽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动区域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线上线下、集中与分散的技术培训,并结合生产中的现场指导,提高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引领扶持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只有心里装着农民,才有明确的科研方向。2010年以来,陈申宽先后承担了扎兰屯市南木乡大兴村、卧牛河镇富裕村、大河湾镇东升村、成吉思汗镇新站村、大河湾镇东升村等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陈申宽主持、参与完成农业部、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科研推广课题20余项,获得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奖18项。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55篇,省级刊物近145篇,主参编科技图书和全国统编教材20余部。研究所成立后,独立、合作申报2项发明专利已通过初步审定合格,公布后进入实质审查;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认证。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