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研人员应急科普优势,让科学跑赢谣言

2020-08-21 18:20:08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袁汝兵 王彦峰

袁汝兵 王彦峰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应急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不但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同样十分关键。科研人员处于科研领域的最前沿,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者和拥有者,是应急科普的“源头活水”,具备做好应急科普工作的显著优势。

做好“伪科学”的终结者

根据应急科普的对象和目标,科研人员开展应急科普,需要在多个维度发力。

一是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应急决策的支撑者。应急管理决策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关键,其水平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效能。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中央和各地都构建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防控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为确保疫情防控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卫健委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高级别专家组,为国家做好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也架设起了疫情防控与公众之间的科学之“桥”。

二是基于科研优势,成为应急科普内容的生产者。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知识的主要生产者,是应急科普内容的重要生产者。科研人员从事应急科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社会迫切需要广大科研人员自觉担负起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加入应急科普生产者队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公众的需要,积极发声发文,通过不同方式,以更多更好的应急科普内容的生产,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突发事件,拉近公众与应急事件科学真相之间的距离。

三是科学引导舆论,做“伪科学”的终结者。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关于新冠肺炎的谣言有很多。谣言肆虐是由于真正的科学知识传播不够到位。这次疫情期间,依托众多科学家支持的“辟谣平台”成为公众了解科学真相的重要渠道。让“伪科学”再无生存的土壤,在网络信息时代更需要政府部门、科学界、传播界等共同努力。

总结经验并构建长效机制

让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应急科普优势,还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一是明确应急科普工作的各方责任,构建与应急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我国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中都设置了与应急科普相关的机构。然而,从应急科普体系的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对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应急科普的组织仍比较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组织,科研机构等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应急科普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构建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以科技、科普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应急科普管理体制,组建专业的应急科普工作委员会,形成主体责任明确、运转协调顺畅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形成政府、媒体、专业技术人员和公众等各方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是总结成功经验,示范带动科研人员应急科普作用充分发挥。在科研人员参与应急科普的模式和路径尚未特别明确的当前,尤其需要对应急科普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了一批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并取得实效的应急科普集体和个人,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总结。建议相关部门适时开展对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工作总结,树立应急科普榜样,示范带动科研人员在应急科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应急科普模式。

三是构建应急、科普与科研相结合长效机制,为科研人员做好应急科普提供不竭动力。提升公众的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科研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学术成果是科研产出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如何以科普为纽带构建科研创新与应急能力提升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是做好应急科普的关键。建议构建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应急管理科技与科普相结合的两个机制。在科研与科普结合方面,可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在项目中设置一定数量的科普指标,增拨相应经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与应急工作直接相关的科研项目必须设置科普指标,使科研人员开展科普真正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科研开发类项目,也应将科普纳入考核指标,强化公众的应急知识储备,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科研人员开展应急科普,提高应急科普的专业性、广泛性、可持续性,为科研人员做好应急科普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