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国到报国,一家三代人的爱国情、强国梦

2020-10-22 15:48:45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祝华

科技日报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何玲 黄国畅

这是一个传承的故事,这是一家三代人的报国初心。

故事的主人公叫孙一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一名系统工程师。

幽隐于大凉山深处的发射场是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前沿阵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发射任务成功,和同事们高唱《我的祖国》时,孙一龙就会想起他的爷爷——孙协华。

孙一龙的爷爷孙协华,是孙家第一代的保家卫国人。1931年出生于湖南农家的他,经历可谓传奇。15岁那年,孙协华就跟着共产党闹革命,19岁便考入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1岁那年,孙协华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46军司令部工程兵处参谋,随部队进驻吉林,并把家安在了东北。后又跟随部队调转多地,曾在甘肃国家军事工程项目工作多年,直至70年代末部队调整转业……

孙一龙的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

孙一龙的父母结婚时的照片

时光流转,家风传承。孙一龙的父亲孙江,是孙家第二代的从医报国人。受爷爷孙协华的影响,孙江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成为一名军医,不仅遂了守护父母健康的心愿,圆了自己从小的军旅梦想,还为孙家找到了同为军医的儿媳贾丽茹。夫妻俩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从事临床实验室科研及诊断工作,和胃癌单克隆抗体实验研究工作。90年代初,为照顾双方年迈的父母,夫妻二人陆续转业回到吉林,在地方医院继续从医报国事业。

幼年时的孙一龙酷爱穿军装玩手枪

而孙一龙,是孙家第三代航天报国人。很小的时候,孙一龙就喜欢听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戴爸爸妈妈的大檐帽。

在爷爷和爸妈的影响下,怀揣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深深向往,孙一龙以优异成绩考入双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系。去上大学后不久,孙一龙意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竟是原来的工程兵学校,那里正是爷爷参加抗美援朝前学习生活的地方。这份机缘巧合,让他更加坚定了航天报国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孙一龙主动申请,毅然来到川西大凉山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一名航天工作者。离校前,爷爷曾在电话里问他,为什么要选离家那么远的单位。孙一龙回答,“您不是老说,祖国要强大,孙家的子孙要站出来。我不就听您的话,站出来当航天人干高科技了!”电话那头,爷爷乐得笑出了声,说为他感到骄傲。而这句话,成了埋进孙一龙心底的一颗糖。

在西昌的两年时间,他经过10多次任务历练,成为中心技术部一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负责跟踪加注系统工作状态,进行质量把关和技术指导。

2012年,孙一龙开始参与文昌发射场加注供气软件研发,在研发的关键时期,正逢爷爷病重住院。为了不影响他工作,父母没有告诉他,爷孙俩竟错失了最后一面。

2014年,带着爷爷的期望和“大火箭的梦想,孙一龙从西昌调往文昌,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低温动力加注系统软件和设备调试工作。这年底,孙一龙的女友赵兴娜,为了支持恋人的事业,辞去北京研究所的工作,来到海南加入文昌航天的创业方阵,选择和丈夫一起追梦航天。

孙一龙和赵兴娜同在发射场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天舟一号”任务发射前夕,孙一龙排除重大故障,为任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一天,在火箭点火前,爱人赵兴娜同样奋战在发射场。那一天,发射场区雷暴连连。赵兴娜和气象团队一起,准确预报,判定晴朗窗口,确保了火箭准时点火。小两口卯足了航天报国的劲儿,甚至一次次推迟了要宝宝的时间……

西昌航天50年,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在爱国情·强国梦的感召下,不畏风浪、勇毅登攀、接续奋斗,在广袤太空书写了中国奇迹。

“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这不是结束,必将是延续。”在进驻文昌发射场前,孙一龙在随想里写道,“我为我是一名西昌航天人而自豪!我为我们这些甘愿默默奉献却心怀梦想的科技工作者而自豪!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下,我们的航天梦、强国梦必将实现!”

(以上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