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下,养得好,产得出 一片好茶寄托帮扶之情

2020-09-24 07:13:40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何星辉

科技日报记者 金 凤 何星辉 张盖伦

种水稻、玉米、山茶,养猪,打零工,不超过6000元的年收入,曾经是44岁的张金成一家6口,生存的全部依托。

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

早些年,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到附近的思渠镇,再花1.5小时乘船到沿河县,踏上沿河的大巴颠簸一天到贵阳后,再坐2天的火车才抵达广州。

大山深处的路难行、产业弱,2017年中寨镇人均年收入约5200元。

转机因为“一片茶叶”而浮现。

2018年4月9日,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批示并给予肯定。随后,包括志强村在内的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成为受捐对象。

今年9月8日,记者走进志强村时,十几名村民正在茶园里锄草,蒙蒙细雨中,草木葱茏、一片生机……

“‘白叶一号’给村里带来了福气,现在我们每天都有收入了。感谢总书记,感谢党。”张金成说。

“白叶一号”出嫁 娘家人和婆家人做好技术接力

“给茶叶锄草,锄头不能碰到茶叶的根,锄下来的草要填放在两排茶树间的垄里,这可以给土壤增加肥力。”如何种好“白叶一号”,志强村村民张金成如今说得头头是道。

两年前,对于中寨人来说,“白叶一号”还只是个传说,直到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签订茶苗捐赠协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肖强多年前就带队为黄杜村种植茶叶提供技术支持。为了让“白叶一号”顺利“出嫁”,肖强再次“出山”,两年来,他和黄杜村、沿河县的技术人员蹲在田头,手把手教村民,让“白叶一号”长期安居。

这个过程并不轻巧。首先要调试的,是村民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茶苗种植后要马上修剪,只留下四五片叶片就行,否则根系无法满足茶树水分、养分的需求,但村民们看着长得这么高的苗舍不得剪,这需要说服他们;锄草时,村民们喜欢像种玉米一样,除完草就把土往苗基部再堆一下,但这会让茶苗主杆越埋越深,影响茶苗长势,严重的会造成枯死,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肖强说。

从地势平缓的浙江,来到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中寨镇,“白叶一号”也变换出新面孔。“正常绿叶型的茶树品种,在种植的前3年是以培养骨干枝为重点,一般不进行采摘。而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白叶一号’,茶树叶片的白化期可长达一个月,由于后期气温快速上升,阳光充足,白化的叶片难以自然返绿,就会变薄、发黄直至枯萎。因此种植的第二年,就应该将第一批白化的芽及时采下,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肖强说。

沿河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生产科科长崔国明,从2018年9月起,也蹲在中寨镇的茶园里,指导村民整地、栽苗。

“我们每年在村里集中培训1次,教村民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次培训7天,一共培训了120人次,平时也会经常在茶山上现场教。”崔国明说,他们已经在村民中培训出6个茶叶管理人员,55个种植能手。

能流转土地还有务工收入 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

“白叶一号”的到来,很快为村民带来收益。张金成介绍,他家有10亩地流转在茶园,每亩每年200元,更可观的是务工收入。“在茶园锄草、剪枝、施肥,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10块钱,中午还管饭,一个月工资就有一两千元左右。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收入很稳定。”他和妻子现在都在茶园务工,两口子年收入达2万多元。

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介绍,为确保“白叶一号”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寨镇将茶苗折资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受捐茶苗1076株,折资3013元持股;农户每亩撂荒地入股,折股3000元,每亩熟土折股6000元,共有265户以1426亩折资入股茶业合作社。同时,拨付5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3个村集体入股,组织农户入股39万元,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经过悉心浇灌,2020年3月,中寨镇志强、大宅、三会溪等村的“白叶一号”首次试采。

扶上马再送一程。目前,浙江茶叶集团已与受捐“白叶一号”的中寨镇贫困村签定了10年的茶叶销售协议,向村里收购鲜叶,这给当地茶农吃了定心丸。今年,他们推出的“携茶”品牌,在线上线下销售。

如今,“白叶一号”基地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1户1582人,2019年以来,中寨镇茶产业已由原来的350亩发展到现在的8390亩,其中“白叶一号”5050亩。中寨镇共14个村,现已有10个村在种茶,组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从3个增加到11个,茶树品种除“白叶一号”外,又增加了中黄3号、黄金芽、黔茶一号。

“想彻底脱贫还得靠自己。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茶产业品牌、拓展销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并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志强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捍南说。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