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理工大学建校70年育英才20万

2020-09-20 23:09:0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丽云 成方哲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成方哲

9月19日,哈尔滨理工大学喜迎70华诞。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向哈尔滨理工大学发来贺信,贺信指出,建校70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扎根黑土地,深耕机电行业,矢志艰苦奋斗,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和线缆行业的“黄埔军校”,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黑龙江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希望哈尔滨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优良传统,聚力内涵建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更多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1995年,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一组建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词:“努力办好哈尔滨理工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学校整合原三所学校的学科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学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70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立足龙江,面向全国,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根植机电装备制造和仪器仪表等领域的行业翘楚和技术骨干,以院士、企业家、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代表的20万哈理工校友,扎根机电行业深耕沃土,为学校赢得了“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和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传承“大珩精神” 培育创新人才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这是哈理工老校长王大珩在7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段文字,寥寥数语间,透露出他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对科技事业执着的追求。在学校30周年校庆时,王大珩老校长挥笔为哈尔滨理工大学题写:“我们要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这不仅是老校长一生人格品质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全体师生校友的殷切期望,更是哈理工人要永远传承、镌刻于心的精神品质。

王大珩老校长倡导的“育人为本、追求卓越,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深远影响着一批批哈理工学子,在20万理工校友尤其是几位院士校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哈尔滨理工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已经有4人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在中国高校本科校友当选院士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省内高校位居第一名。4位院士校友在校求学时,正值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担任校长,各位院士校友在各自岗位上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正是王大珩老校长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 70周年校庆院士及校领导座谈会上,院士们都谈到了“大珩精神”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深远影响。他们说,“大珩精神”是母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广大哈理工师生、校友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探索科技前沿、勇攀科学高峰的永恒动力。

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指出,作为新时代的哈理工人,我们要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在“大珩精神”的引领下,抢抓发展机遇,保持理工特色,坚守理工品格,传承老校长“教研并举,卓育人才”“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办学理念,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大学”的理工梦。

围绕国家战略,以机电特色服务装备制造业

70年来,几代哈理工人牢记使命,面向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装备和龙江重大战略,以机电类优势学科主导科研,以产学研联合优势服务社会,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哈理工人解决了纳米电介质材料、大型发电机组、高效切削系列刀具、核乏燃料储运容器等一批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在电介质工程、金属铸造、金属切削及刀具研发、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在低噪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研制、冲天炉熔炼自动检测和优化、曾侯乙墓编钟的激光检测及复制、某型直升机密封构件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的研发中留下踏实足迹。

挑战世界难题,研发诸多“首个”原创成果

面对石油企业急于解决油田电泵井采油生产过程中连续监测井下地层的压力及温度变化的世界性科技难题,哈理工雷清泉院士课题组,瞄准国际难题进行攻关,历时13年,历经数百次失败,最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了用于潜油电泵井下监测的半导电聚省醌粉末材料制备的温度压力双参数传感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类似这样的首创在哈理工还有很多。

面对企业大型、复杂零部件的加工难题,李振加教授与团队成员瞄准这一难题开展攻关,开发了我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维复杂槽型车刀片。目前,团队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十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刀片、刀具等5大类350个规格产品,解决了大型、复杂零部件加工等9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大型水电建设工程、汽车制造、大化工设备、核电站设备等国家重点项目机械加工中的关键技术;2005年,李振加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切屑控制与刀具失效机理的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以刀具产品为主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励。

赵洪教授带领团队基地瞄准我国电线电缆企业的需求,以电缆制造与运行为突破口开展工作,历经十年不懈努力,于2017年成功开发出LED紫外光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制造技术与装置,这是世界电线电缆发展史上首个由我国发明并主导规模化应用的电缆制造技术,在电缆工业快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的电缆企业已经应用这种新装置和新技术制造了数百亿产值的电缆产品。该团队与黑龙江润特科技公司、东北林业大学以及20余家企业共建了黑龙江省紫外光交联与阻燃技术产业联盟,共同推进光交联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开发与应用进程。经过7年努力,帮助国内最大的高压电缆制造企业用自主技术开发和建设了国内第一个1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料的制造系统,实现了这种“卡脖子”关键绝缘材料的国产化,大幅降低我国企业采购材料的价格,每年节省近10亿元的采购成本。

在哈理工,还有很多已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洪堡学者”胡军教授及团队成功申报了“黑龙江省复杂系统优化控制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成功备案省重点实验室(数学领域)的团队。2018年,胡军教授入选美国科睿唯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8)”榜单。

“石墨-石墨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明华教授带领团队利用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出新型储能装备,该系统能够应用在太阳能、风力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团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7年,陈明华教授(右)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被杂志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许家忠教授在国内率先研究高精度纤维缠绕及基于蒸汽及电磁加热的复合材料内固化成型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套高压玻璃钢管道缠绕、内加热固化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及国内首套基于机器人的异型复材制品缠绕工作站及电磁加热超导模具。研究成果在包括央企、上市公司等国内外30多家大型复合材料制造企业获得应用,生产的管道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项目。

迟庆国教授组建的“电介质储能与导热创新团队”,在柔性有机电介质电容器件、新能源电机系统关键绝缘材料等方向取得丰硕成果。利用非均一化制备技术在新型电介质材料的研发上独辟蹊径,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揭示了其极化与导热机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2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洪涛指出,哈尔滨理工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党和政府的重托,继续以“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夯实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基础”为基本发展思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定信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和衷共济,向着国内一流理工大学的目标前进!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