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文化体力”告急,我们该补什么?

2024-04-22 16:53:5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何沛苁 李梦一 赵卫华 李忠明

科技日报 何沛苁 李梦一 赵卫华 李忠明

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在短视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色各样的动态信息吸引,阅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阅读方式兴起,人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阅读选择”。

这个春天你还在读书吗?你的阅读的方式有什么改变?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第三大学现代文艺研究所(THALIM)电影学博士缴蕊老师,聊聊在“文化体力”告急的今天,我们该补什么?

访谈全文如下:

记者:缴老师 这个春天您都读了什么书?

缴蕊:其实这个春天还是读了不少书的。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本《繁花》,也很适合春天这个主题繁花盛开的这种景象。其实《繁花》这本书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了,它在2013年出单行本的时候我就如饥似渴地把它都读完了。那么这次是又出了一个批注本,去年我的朋友就把它寄给了我,然后我又得以重新阅读了一遍,并且还去了一趟上海,寻访了一下《繁花》里面讲到的这些地点。

记者:我看您给这个书上做了很多这样的小标签,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或者是句子?

缴蕊: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独上阁楼 最好是夜里。”作者金宇澄老师他的网名就叫“独上阁楼”,那么这句话也是来自他看的电影《阿飞正传》的结尾,梁朝伟在阁楼里面梳洗打扮,准备开始他繁华的夜生活的这么一个场景。我觉得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读《繁花》这本书的话,你总是有一种在夜里一个人独自开卷阅读的这种很丰富的心情,我每每想起(“独上阁楼”)这4个字,都会想起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那种很兴奋的心情。

记者:我觉得读书肯定给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收获或者是感悟,那么你觉得读这本书给你的收获或者是感悟是什么?

缴蕊:其实是多个层次的。不管读什么书,我总是想从里面汲取我所需要的这些知识。比如说大家是不是知道中山公园里面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一棵梧桐树,是从意大利移栽的,我就是从这本书里面学到的这些非常有趣的小知识。那么还有很多我们自己的人生长度里面,未必能够去经历的一些事情,还有一些历史的变动,然后还有很多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很难有机会体验的。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这种纠缠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也让我有了一个非常激荡的这么一种阅读的体验。

还有一个可能是比较特殊的(收获),因为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现在还居住在上海,其实我们因为很多年已经没有很频繁地联系了,所以感情可能也慢慢有些疏远。但是通过《繁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又重新恢复了联系,我在日常观看电视剧的过程当中,有一些片段我就会跟他们去分享,那么他们和我非常热情地讨论。

记者:也就是说它给你带来了一种新的缘分,可以这么说吗?

缴蕊:对,其实是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有这种躺在你的通讯录里,但是你平时想不起来去联系的这种亲人和朋友。那么这本书还有它所衍生的电视剧,能让我在现实当中建立起这种情感的连接,我觉得是特别难得的。在今天这么一个快节奏的生活里面,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

记者:你刚才也提到了《繁花》这个电视剧,那么这本书它的破圈是因为《繁花》电视剧非常火爆吗?

缴蕊:我觉得它的破圈肯定是和电视剧的热播有关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逻辑我们要理清楚。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它很丰富、它很优秀,它写了很多令人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个影视剧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繁花》这本书在2013年出单行本的时候,甚至说在出单行本之前它是有连载的版本,那时候已经在文学研究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有很多人都在讨论它这里面的沪语的写作类型是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创新的。但说老实话,我所认识的这些可能未必从事这个研究的人,当时都不了解这本书。而且你会看到它其实相当的厚,它体量是相当大的,那么也很少有人有耐心和时间去完整地把它读完,可能真是要借助电视剧或者说和电视剧有关的一些二创、一些短视频的形式,大家才会了解到这么一个其实在纯文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一定声望的作品。我觉得特别是在今天,新媒体已经占据了传播信息方式主流的条件下,通过影视的媒介去了解到它,还是对很多人很必要的一个途径。

记者:其实按照您刚才说的话,就是我们这本书本身它要足够优秀,那么它才会有机会让更多的人来看到。

缴蕊:对,而且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多优秀的作品其实未必是会破圈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契机的话。我觉得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的传播方式,让这种真正优秀的作品去进入更多人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文学或者说文化的研究者非常乐于看到的一件事情。

记者:您身边现在还有读书的人吗?多不多?

缴蕊:非常多。我比较感兴趣的,其实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之外的一些人的阅读。像我的一些学生,还有学术工作之外的朋友,其实他们的阅读字数,你如果用字数作为考量的标准来说,很多人是不比我们少的。有很多地铁通勤的人,他们一直在手机上读一些网络小说也好,或者说其他类型的一些知识性的读物也好,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我们现在读书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了,除了您刚才提到的电子书,还有像听书,还有像这样的纸质版的书,您觉得不同的阅读形式。它对我们的阅读体验,包括获取知识量等等有没有什么样的不同。其实这点我还蛮有感触的,最近因为我的通勤路程是比较长的,所以听书就成了我在路上打发时间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会把很多其实我以前读过的书,再去找到有声的版本听一遍,那么在听的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新的鲜活的感受会涌入进来。比如说我最近听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我12岁就读过这本书了,但是最近一次我在听的时候,他朗读的声音是一个中年男性的声音,那么他的声音讲述出来的这些情感体验,其实是我单纯阅读文字没有办法去脑补出来的一个中年男性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两者的结合,其实会激活很多阅读当中本来存在的盲点,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和立体,那么这种多媒介的表现形式,我觉得也是丰富阅读体验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还挺推荐大家有机会通过听觉或者说很多视觉的形式,去重新了解一下你其实已经很熟悉的文学作品,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记者:现在很多人他也会刷短视频,刷短视频会不会影响我们长阅读的能力?

缴蕊:长期的有一些过量的“摄入”短视频的话,我觉得确实从时间、精力上都会对你正常的阅读长文本的时间构成挤压,而且确实这个会影响人们阅读的耐心,影响人们理解一个比较复杂信息的能力。我觉得如果你发现自己长阅读的能力已经受到影响了,那么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在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的消费上,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模式。

我相信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有在行业当中必须要读的一些书籍,这个是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另外)一个是一种体验的获取,像我们读一些小说 一些文学类的作品。比如说散文、诗歌这样的可能你真正获取到的,对你生活直接有帮助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和一本书共度几个小时,我们可能获得的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比如说体验了一种跌宕起伏的心情、一段非常令人心绪激荡的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个都是拓宽我们人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还有通过阅读建立的这种实际的联系,你可能会和你的朋友因为一本书,产生非常深的、日常生活当中触及不到的情感交流。你们都对书里的某个人物、某段故事有情感上的共鸣。我觉得这个是一本书真正能够帮助你,深化你的人生,把有限的人生向无限的维度去扩展,这么一个阅读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也是书或者说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我们不断地深化和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记者:您的平时的生活工作当中有没有接触过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像一些大模型能用在您的工作当中?

缴蕊:不管说生成式大模型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怎么样的高度,至少在我这个专业,我是做电影研究的,在这个领域里面还是没有办法取代真正的人类的研究者。因为从它已经掌握的文本当中学习生成出来的那些知识,目前来说还没有达到学术研究应有的深度和创新性,它可能能写出来一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文本,但是这里面真的有什么洞见吗?我觉得目前还是没有看到的。

但是一些技术类的工作,比如说有的时候我要回一些邮件,那么我想把它回得非常得体、非常有礼貌,有一些格式我就要自己去想,这个其实是花很多时间的,所以这类的工作我会求助于这种大语言模型。但是目前可以说它应用的场景还是有限的。而且我觉得它最不能取代的,其实是我们在阅读当中获得的这种乐趣,至少对我来说阅读是我享受生活的一个方式。那么不管大语言模型分析文本的能力到了怎么样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我还是不想把我生活当中这个乐趣让渡给它去享受,享受的工作只能由我自己来完成。

记者:世界读书日,您还有什么想和我们的观众说的吗?

缴蕊:其实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读书也不必非得等到世界读书日。

其实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这种便民的读书服务了,我觉得大家就可以拿起你的手机,搜索一下离你最近的图书馆 图书室在哪里,去选一本你喜欢的书。拿起来、不要太快放下,给它一个机会。我相信你会有一个很不同的体验,很愉快的经历的。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