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拥抱“数”“智” 迈向高端——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查

2024-06-17 07:36:3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操秀英 张琦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张琦

在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子车间里,身穿蓝色工装的主任级制造师焦万军坐在工位机前,通过“云网”系统获取当天的加工任务和所需的数据文件。在他的身后,轰鸣的数控车床正在执行切削指令。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的焦万军已经适应了全新的“屏上”工作方式。

数字化和智能化,让成立于1952年的沈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依然屹立潮头。

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工业基地之一,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矿产冶金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辽宁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迈向高端,奋力打破“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辽宁,探究“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转型升级之路。

向“智”而行

6月15日,记者走进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炼铁集控中心,看到长达75米数字化大屏幕几乎布满整整一面墙,数字大屏上显示着6个高炉的主要参数。

“以前完全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高炉的运转情况,现在,高炉的各项指标在系统里一目了然,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及时做出调整,高炉运行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极大提高。”鞍钢炼铁工厂生产技术区域工程师温利罡告诉记者。

温利罡提到的系统,正是鞍钢近年来斥巨资打造的智慧炼铁大数据应用平台。在鞍钢,这样的智慧平台还有不少。2021年以来,鞍钢集团累计投资41.5亿元,实施300余个项目,相继建成齐大山智慧采矿、关宝山选矿黑灯工厂、5G+智慧炼钢、精钢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标杆示范项目。

时而是快速旋转的红色手绢,时而是轻盈舞动的晶莹雪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沈阳分会场的演出中,舞台两侧半空中8块2米×2米的显示屏惹人注目。“手持”显示屏的是8名身份特殊的“舞美设计师”,它们正是来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的工业机器人“天团”。

这不是新松机器人第一次“跨界”演出。新松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每一次“跨界”的背后,都是科研团队对机器人后台程序的全新定制,也是对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精准性和智能性的全新考验。

“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方向一定是智能化。”新松总裁张进说,面向未来,新松正围绕AI大模型、智能视觉感知、数字孪生、结构仿生等技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培育孵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赋能传统制造业,是辽宁激活“老家底”的重要抓手。今年,辽宁将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同时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向“高”攀登

2023年2月,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在某海域海上平台一次投运成功,填补了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

“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6%左右的科研投入,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戴继双说。

此外,沈鼓集团还开发出高压空气储能压缩机,并相继中标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液化空气储能项目等多个储能示范工程。从海拔3000米的青海格尔木到江苏金坛地下1200米的深地盐穴,沈鼓储能压缩机在多个压缩空气储能工程中平稳运转。

“我们是做鼓风机起家的,但我们现在已经不做这个产品了。”戴继双说,“我们要做别人都做不了的高端产品。”

虽然已经不再生产鼓风机,但公司名字里的“鼓”字一直保留着,“现在,‘鼓’的含义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戴继双说。

这也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突围的缩影。近年来,辽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6家,“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实现突破。2023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25.7%。

向“智”而行,“老家底”得以焕新;向“高”攀登,“老家底”潜力无限。辽宁,正在为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而努力!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