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骥:他用41年研究“上天”,10年研究“入海”

2021-11-28 22:59:0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陆成宽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视频制作 刘蓉蓉 王小龙 李忠明

为了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我恳切请求党组织考虑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自己在新长征道路上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摘自林同骥1979年9月《入党志愿书》

中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

中国第一个超声速流场

中国第一座U型振荡水槽

……

这些伟大科技成就的背后都有一个名字

林同骥

他是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

流体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

林同骥成功考取公费留学生

求学英国

此后

他在海外学习工作10年

新中国成立极大地鼓舞了在美任教的他

1955年7月

林同骥满怀爱国之情

偕夫人和尚未满月的女儿

远涉重洋

回到祖国

归国后

在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带领下

林同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设

为我国空气动力学

海洋工程力学

力学学科建设等做了奠基性和推动性的贡献

左一:林同骥

他主持设计建造了

我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

并得到了第一个超声速流场

他提出的端头热应力匹配问题和相应研究

为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弹头防热材料的选择

和结构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考虑到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要

1983年

林同骥与钱学森、钱伟长、庄逢甘等著名科学家一起

向国家提出了开发海洋的重大建议

他亲自组织队伍开展海洋工程力学研究

“41年研究‘上天’,10年研究‘入海’。”

有人如此形容林同骥的一生

在科研上

严谨负责是大家对他的共同印象

对于学生交上来的初稿

林同骥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

有时候

一个几十字的摘要

也会改上几十遍

几句话可以花一个上午来推敲

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以后

林同骥仍然不让马上定稿

他说

在抽屉里放两个星期以后

你就会发现还有修改的空间

林同骥晚年,家人都在美国

他在国内独自生活了三年

外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美国

他说:“我还能为国家做点事儿。”

然而林同骥身体每况愈下

直到1991年

他才赴美国与家人团聚

两年后因病去世

左四:林同骥

林同骥一生看事业重如山

视名利淡如水

几十年来

尽管个人生活道路几经坎坷

但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潜心科学研究

攻坚克难

报效祖国

1979年9月

林同骥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中图片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提供)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