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

2020-12-22 21:45:2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史俊斌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李晓春

12月18日,中国农学会组成以中国科学院印遇龙院士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昝林森教授团队“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课题进行评价鉴定,认定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极大丰富了世界上牛的遗传变异数据库,对打破国际芯片垄断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组按照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程序对该成果进行了评议评价,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关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牦牛高原适应性驯化历史与特征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专家组认定,该研究针对我国肉牛良种化程度低、选育技术水平低、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产业瓶颈问题,开展了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首次解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地方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发现中国黄牛的瘤牛血统来源于雷琼牛,中国南方可能是瘤牛的起源地之一;极大丰富了世界上牛的遗传变异数据库,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对打破国际芯片垄断具有重大意义。首次系统解析了牦牛驯化历史,筛选了206个高原适应性相关的CNV,确定了家养牦牛中1000多个驯化过程中潜在受选择区域,发现了5254个突变位点,为进一步解析牦牛高原适应性进化特征及牦牛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组学技术,解析了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发现与生长发育、屠宰、脂肪沉积、肉品质等性状相关的64个基因、145个SNPs及52个miRNA,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了miRNA-mRNA调控网络;建立了ARN脂肪调控网络数据库。成果应用于秦川牛早期选种,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进程,突破了肉牛传统育种周期长、难度大、育种效率低等制约瓶颈。

该项研究始于2006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肉牛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责任编辑: 李俊霞